在这两个时刻能保持冷静的运维人,才是真的厉害!
你是否曾经经历过这种情况?
有时候,因为别人无意间说了一句话或做了一个小动作,就导致你无法专心学习,甚至在晚上无法入睡;
在集体活动中,当意外事件发生时,你会错误地认为这是你的责任,尽管实际上与你无关;
你可能常常陷入杂念,过度解读周围人和事物,把自己困在负面情绪中……如果你经历了类似情况,这可能是因为你对自己过于敏感。
因此,有时候,我们可能需要让自己变得更加“钝”。
正如《钝感力》所指出的那样:钝感力,是我们实现美好生活的途径和智慧。
“钝感”是一种心理学术语,与”敏感”相对,它们是相同词性的反义词。钝感用于度量一个人的动作反应速度,描述了一个人的行动速度。如果一个人的钝感系数较高,那么他的外部反应会较为迟钝,同时他的敏感度也较低。只有在个体的思维中,钝感系数与敏感系数保持平衡时,才更容易维持较为理性的思考,否则情况将相反。
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在《钝感力》一书中写到:“不等同于迟钝、木讷,而是一种延迟伤害的技巧,以及面对浮沉世事的智慧。”
钝感力,是迅速忘却不快之事的能力;
钝感力,是接受失败继续挑战的能力;
钝感力,是坦然面对流言的能力;
钝感力,是对嫉妒和嘲讽心怀感激的能力;
钝感力,是对表扬甘之如饴,但不得寸进尺的能力。
弱者自困,强者自渡。
“钝感力”并非指的是迟钝,而是突出表现出对面临困境的坚韧和坚持,它代表了一种坚定面对外界挑战的能力,仍然是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钝感力”使我们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的突发事件,以平和的态度来处理,使我们能够保持冷静,这是现代社会中必不可少的生存技能,一种智慧,能够终身受益。
与激进、张扬、坚持己见的态度相比,”钝感力”作为一种处事态度和生活智慧,更有助于在当今竞争激烈、快节奏、错综复杂的社会中生存,也更容易取得成功,并在内心取得平衡,实现与他人和社会的和谐共处。
工作中
很多情况下,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会是造成人际差异的主要因素。
在职场上,杰出的员工并非必然是最聪明的或最有能力的,但他们却是最坚韧和内心最坚强的。
每个人的职业生涯都会面临各种挑战,不如意的事情也在工作中时有发生。不管遇到多大的逆境、挫折或批评,这些杰出员工都能保持坚稳的心态,有时甚至显得有些“迟钝”,但恰恰是这种坚定不移的态度让他们取得成功。
正如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所说的:“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 一流的高手在初学阶段会寻求”他强我更强、他横我更横”的胜利感。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修炼的深入,他们逐渐过渡到了”他强任他强,他横由他横”的境界。
培养钝感力也是如此,一个人不可能完全免疫于外界的影响,但可以主动学会调整情绪,为外界的冲击做出缓冲。
年轻时,一个人需要更加坚韧,更加坚强,能够承受痛苦和挫折的考验。你所能忍受的痛苦和困难,将决定你能够取得多大的成就。
生活中
假如你比作一棵树,别人的态度就像风一样吹来。如果你总是过于在意,每一阵风都会强烈摇动你,甚至可能把你吹倒。你的过度敏感只会最终伤害自己。
在《红楼梦》中有一个经典场景:
有一次,生病的黛玉在房里休息,突然听到外面有人大声责备:“你这个不成器的小家伙,整天跑到这院子里惹麻烦。”内心敏感的黛玉听到这些话,误以为对方在暗指她,因此感到不应该留在贾府,伤心得晕了过去。
尼采曾经写道:“不必时刻保持敏感,有时候迟钝也是一种美德。”
尝试以一种善意的视角来解释别人的言行,保持一种比对方迟钝的态度。这不仅是社交的技巧,也是一种对他人的怜悯。
生活中没有一颗敏感的心,将无法领略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美好。敏感,但不过分感性;细致入微,但不自找烦恼。学会摆脱过度敏感和自卑,对外部影响反应“迟钝”一些,不要让他人的言行左右自己的情绪。
多一份淡定,少一份在意,这样心会更简单,生活也会更轻松自在。
许多疾病与情绪波动有关,例如高血压、心脏病和肠胃炎等常见疾病,不良情绪是它们的重要诱因之一。因此,在治疗这些疾病时,医生通常会建议患者保持积极的心态,而不仅仅是开药物治疗。与疾病不同,更为常见的是亚健康状态,如失眠和焦虑。
当人们过于思虑却无法释怀时,抑郁的情绪就像一朵乌云一样笼罩在内心,成为对身心健康的负面影响。人们发现,生活在一些与世隔绝的地方,如日本、北欧或中国的小山村,人们通常更长寿。这是因为这些地方的居民面临的生活压力相对较少,情绪更加稳定。
*本文素材来自互联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