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没放够怎么办?你可以这样克服节后综合征
*本文素材来自互联网
经过一周多的假期,朋友圈的摄影大赛即将结束,你定好了明早的闹钟,躺在床上,逐渐接受了这个现实:
长达8天的中秋国庆假期即将结束,一切都要回到正轨了。
经历过一周多的放纵生活,突然间要回到严格的工作模式,无论是大脑和身体都可能不太适应。有些人还可能会出现一些“症状”,有的轻微,如精神不振、焦虑和疲倦,而有的则更严重,可能会出现明显的睡眠问题或抑郁情绪。
这是懒惰吗?其实并不一定。
当我们从无拘束的假期生活方式突然切换到需要高度纪律的工作模式时,我们脆弱的生理机制可能会出现各种不适应。
接连而来的疲劳、想睡觉和胸闷感,以及与之相关的失落、焦虑和抑郁,共同形成了众所周知的“节后综合征”(post-holiday syndrome)。
短暂的“节后综合征”不用担心,这种症状一般不会持续太久。但是,真正让我们对工作产生抵触情绪的,是由工作压力引发的“职业倦怠症”(Occupational Burnout)。
01
有这六个问题
很可能是“职业倦怠症”
1974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赫伯特·J·费登伯格根据他的临床工作经验,提出了“职业倦怠症”的概念。这个概念在随后的几十年中逐渐发展壮大,最终在2019年5月底被世界卫生组织正式承认为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职场健康问题,而且广泛存在。
“职业倦怠症”是一种仅限于职场的现象,它与工作压力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1997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社会心理学荣誉教授马斯拉琪与加拿大组织心理学家米歇尔一同提出了“职业倦怠的工作匹配理论”。这一理论认为,职业倦怠的产生与六个方面的“不匹配”密切相关。
工作量超负荷
对工作任务的进展失去控制
没有得到理想的报酬
没能与同事建立积极联系
工作绩效没有得到公正评价
与公司价值观产生冲突
当这六个问题出现时,员工可能会明显感到“职业倦怠”。当我们感到疲惫不堪时,不妨多与他人交流,并在这六个领域中调整我们的认知和期望。这或许是减轻和预防“职业倦怠”的一种良好方法。
02
不上班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不想上班,这一直是打工族的心结。如果不用上班就能有钱,那谁还会愿意天天辛苦工作呢?但实际上,很多人不得不出来上班,因为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只要不上班,财源就会断绝。而且耐人寻味的是,放空自己后,很多人却就此迷失,难以再次融入社会。
有人或许会说,吃饭的花费并不高,所以干嘛辛苦上班呢?然而,成年人的生活充满了各种风险和挑战。购房、医疗、子女教育、养老,这些方方面面都需要大量的金钱。
曾经有人做了一个网上调查:存够多少钱才敢不上班?
答案千差万别,每个人对生活的需求都各不相同。有人可能觉得一百万足够,而有人则说需要一千万。但在现实面前,人们经常会算一下支出,比如买房的账、看病的账、养孩的账等等,意识到生活成本之高,于是吓得迅速回归职场。
成年人的世界,上班与否,都不是自我能选择的事情,如果不能改变它,那便学会享受它。
所以,相对于职业上的疲惫,心灵上的完全倦怠才真正值得我们关注。
毕竟,职业倦怠症对健康的不利影响,只要合理休息,通常在可控的范围内。然而,决定完全不上班,选择自我放逐,才是对身心健康的极大伤害。
尽管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小困境,但工作所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是其他活动无法比拟的。生活中的痛苦和欢乐交织在一起,这才是工作的真正意义。
03
怎样缓解节后综合征
►准备一天缓冲期
在度假期间,逐渐调整生活作息。最后一天假期时,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与工作相关的活动,比如阅读新闻或思考一些职业问题。这有助于平稳过渡,避免突然从休闲状态切换到工作状态。
在假期快结束时,可以花一些时间来思考即将迎来的工作日程。初次回到工作岗位时,要注意平稳的心理过渡,学会集中精力处理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事务。要学会将注意力转移到正常的工作轨道上。
►保持积极的业余生活
要学会适度锻炼身体,自我调节,保持积极的业余生活,以便更快地适应正常的生活状态。这个时候最好选择一些缓和的运动方式,比如游泳、瑜伽或者跳操等,来维持身体的活力。
在临睡前,努力放松身心。你可以试试泡个热水澡,轻轻按摩头部,做个短暂的散步,或者欣赏一些轻柔的音乐。为了创造一个适宜的睡眠环境,调整你的睡眠时间表,这有助于减轻疲劳感。
每天早晨醒来时,喝一杯温水,这有助于刺激新陈代谢。在饮食方面,坚持少盐少油的原则,分多次进食,选择容易消化的软食物,有助于胃肠道快速恢复正常功能。
►积极的心里暗示
每个人都会与自己进行内心对话,无论这对话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我们的内心都会自动接受并储存这些对话内容,然后这将影响我们在面对类似问题时的情绪、态度和行为。因此,为了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加愉快,我们应该多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启示。
*本文素材来自互联网
发表评论